校园新闻

学校新闻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
学校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学校新闻

建水实验中学学子呼吁“废墟美”

时间:2017-12-26  点击:4777  来源:建水实验中学


       “废墟”在很多国人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,甚至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对“废墟”的解释也仅仅是“城市、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”。它的解释并没有错,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,这样的理解就不够了。在欧洲,“废墟”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,这个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。


       “废墟”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。早在15世纪,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希腊、古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、雕塑等绝妙艺术品,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。从那时起,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“残缺美”的欣赏习惯。于是,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创作的源泉,“文物”的意识也在人们的心中萌发了。




       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味的提升,另一个重要进程就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。这一历史时期,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出来,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“返归自然”的主张,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。一些浪漫派的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,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,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,追求神奇和神秘,爱好废墟的景象。欧洲常见的古堡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。




       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,不惜工本修葺一新,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。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“石头的史诗”,修了一段又一段,然后把这些“新长城”当作旅游点吸引游客来看这些假古董,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!殊不知,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,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“倒胃口”的。不难理解,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,却带着岁月沧桑,因而能唤起“悟性的陶醉”的伟大长城废墟,而不是任何用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。


       尊重历史,感恩历史!加强文物保护意识,提升“废墟美”的文化素养,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点先人的“废墟”。

高二(13)班  吴桐